日前,会员电商云集举行了五周年直播庆典,云集创始人兼CEO肖尚略直播首秀,4小时直播累计带货达5150万元。2019年5月,云集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,被称为“中国会员电商第一股”。根据云集发布的财报数据,截至2019年末,云集拥有会员超1380万人,2019年GMV达352亿元。
提到云集,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的S2b2c商业模式,其中“S”指的是供应链端的架构,b是云集上的会员,c是消费者用户。之间的串联方式是,S架构赋能给b,再依托b的社交能力和信任价值服务于c。而现在,不少布局社交电商的巨头们,所运用的也都是这种模式。
去年5月,阿里上线淘小铺,用户注册成掌柜后,就可以将商品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,产生购买后即可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。类似于云集、淘小铺,京东芬香、苏宁推客都是基于s2b2c模式的社交电商,此外还有小红书、小红点等。
相比于传统的电商模式,社交电商市场更加巨大,且符合移动社交模式,巨头们纷纷下场,也无不预示着社交电商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巨大风口。成功上市的云集,绝对是社交电商中的头部企业,不管是淘小铺、芬香还是推客,都或多或少对云集模式进行了借鉴。
移动互联时代,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品牌,社交属性在各类日常活动中变得明显,近几年崛起的电商企业,无一不带有社交属性,如拼多多、云集、小红书、有赞等,且多以拼团、砍价、裂变、直播等基于社交圈分享的形式进行传播。云集的崛起,刚好是始于该模式的真空期,用户只需转发商品,就可获取佣金,降低了用户创业门槛,同时抓住二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,也是抓住了社交电商发展的初期机遇。
上市之后,云集调整了会员制度,进行开放会员制,只要符合要求的用户都可注册成为会员,没有了准入门槛,云集的用户实现了增长,这些用户分为两类,一类是自购型会员,享受购买返利;另一类则是分享型会员,通过分享赚取佣金。
同时,云集开始从自营向“自营+平台”模式转变。云集在2019年年初推出商城业务,即第三方品牌旗舰店直接入驻平台,这种方式则让云集可以通过收取商家佣金和广告等放肆,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。
云集模式从自营转为平台后,在物流、客服、运营等方面的投入有所减少;与此同时,云集的客服、仓储物流能力也向平台上的第三方品牌开放,向其收取仓储、客服服务等费用,从而降低自身运营成本。平台化给云集带来最直观的改变是,运营效率更高,净利润呈现扭亏转赢的势头。
就像电商巨头们在试水新业务,云集同样在不断试水线下业务,云集在线下试水了社区团购业务“邻居团”,用团购模式对微信群场景再次挖掘,好处是云集的供应链能力可以无缝对接。疫情影响下,对于社区团购等模式有一定的利好作用。
对于平台来说,除了流量优势,更重要的是整合供应链的能力,也是决定平台能否持续生存的指标。为区别于追求商品品类“大而全”的传统电商平台,云集选品尽可能“少而精”。云集上市的一周年内,云集推出了“品质水果”、“超品计划”等多项举措,前者推动优质农产品上行,非标的水果以及生鲜类产品非常适合在社交电商平台出售;后者则旨在以合资、投资、ODM等形式,在云集平台上孵化新消费品牌。
社交电商的风口至少还能持续三四年,而不管大小平台,最终拼的是企业的供应链能力,而云集能成为头部企业,除了最开始的红利期,也与云集跟随潮流的模式创新以及供应链能力分不开。